“挫折教育”过时了!别让“试炼” 成为孩子的“毒药”
图源 | pixabay
随着“韧性”、“抗逆力”、“修复力”这些词逐渐流行起来,不少人开始觉得应该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比如人为给孩子设置挫折、延迟满足、拉到野外进行高强度活动、故意贬低孩子的表现……
这些人宣称这些“挫折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坚强,在逆境中更顽强,还可以减少自杀率。
有的家长觉得要提高孩子的韧性,就不要总是给孩子肯定,即使孩子在哪里获得了成功,也非常冷淡地告诉孩子:
“这有什么好得意的,你本来就应该做到”
“你这方面做得好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还有那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
图源 | pixabay
几个月前,某公众人物带4岁女儿在高温下徒步20公里穿越沙漠,希望用这种魔鬼训练来锻炼孩子的做法曾引发热议。即使孩子大腿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红疹,脚上都是水泡,都要求孩子坚持,并告诉孩子“不可无理取闹,不哭的孩子最美”……我在网上看到了不少支持的声音,认为“这样的方法太好了,可以磨练孩子,增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然而,这样的方式真的是增强孩子韧性和抗逆力的正确办法吗?
1
“抗逆力”是什么?
它和挫折有关系么?
首先“抗逆力”、“修复力”的说法来自英文单词“resilience”。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的发育心理学家Emmy Werner提出来的。
她在自己的一项追踪随访了40年的队列研究中发现,成长于不良环境中(极度贫穷、双亲酗酒、有精神心理疾病、暴力虐待等)的婴儿,有2/3在青少年以及成年以后出现了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青少年怀孕、失业、吸毒等,但仍有1/3的孩子顺利成长,成为了学业事业成功、有爱心和自信的人。
这项研究激起很多人的好奇:为什么同样处于不良的生活养育环境,有的孩子可以摆脱这种环境的不良影响?这1/3的孩子身上有哪些特质值得探讨?
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把这些在逆境中积极生长的能力称之为“resilience”,也就是“抗逆力”或者“韧性”。
后续的各项研究发现,影响抗逆力高低的因素除了个性特征以外,更多的是来自至少一个人的稳定温暖的支持或者可靠给力的社区资源。没有研究认为:受的挫折多,负性能量多,这个孩子的抗逆力就更高。
图源 | pixabay
2
别让所谓的“试炼”成为
孩子“有毒的”压力
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把孩子所经历的压力分为三种:适度的压力、可应对的压力和“有毒的”压力。
当孩子处于压力中,会出现心跳加速,压力激素上升的情况。如果压力水平是孩子自己能应对的,或者在大人的支持帮助下能应对的,他们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就会下降,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与此相对的,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有毒的压力”的概念,即孩子经历的“强烈的、频繁的、持续的超出他们应对能力范围以外的压力”。
他们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中(比如躯体和心理的虐待或者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而频繁暴力等),又没有成人的有效支持,孩子体内的压力激素会持续保持在高水平,这会导致孩子大脑结构发展受损,认知发展受损,以及压力性有关疾病早增加。
图源 | pixabay
很多父母认为打骂孩子才是最严重的压力事件,但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持续不给孩子任何回应,他们的压力系统也一样会持续开启。
下面这个视频,是哈佛大学制作的演示视频:
3
成长本身就对孩子已经
构成了足够的压力和挑战
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其实都伴随着压力和挑战。姑且不论出生时适应外界环境、一点一点学会使用自己的肢体进行活动、出牙、学习自己抓握勺子吃饭等这些基本环节,他们还需要面临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入园适应、伙伴关系冲突、父母要生二胎、补习班、功课……这些过程无不伴随着孩子对自己的调整和对环境的适应,更不可能完全没有压力和焦虑。
我们可以想象:在承受着成长压力的同时,如果孩子受到的是一味的打击、沮丧和羞辱,他们更可能变得自信还是自卑?当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所受的苦并非为命运和生活所迫,而是父母有意为之,他会更信任父母还是在遇到困难时回避父母?
图源 | pixabay
所以在我看来,父母们真的没有必要再人为增加孩子的压力,反而要时刻准备好当孩子的压力和焦虑过大时,提供适度的支持和帮助。与其给孩子人为设置各种“试炼”,期望孩子淬火成金,还不如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支持,让孩子拥有可信任的亲子关系。很多时候,拥有一个随时可以放心停靠的“安全港湾”,比疾风骤雨更能帮助孩子扬帆万里。
文章首发于【徐桂凤】
往期回顾
27
-
2019-06
01
-
2019-07
徐桂凤
医学硕士,发展心理学硕士,美国行为分析学会认证行为分析师,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擅长:儿童常见情绪行为问题的分析和应对;亲子关系评估和建议;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断和建议等。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yaehermailbox@163.com 欢迎来信